女人的美丽与蜕变:–horan (骆驼)

女人的美丽与蜕变:- –

                                      

作者:郭宣叇  2004-10-31 9:51:26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原始出处: 《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

卡麦拉!

「温馨、幽默、清新、自然」的电影风格是张艾嘉和Nancy Meyers给人的共同第一印象。相信没有观众会忘记《天生一对》中那对可爱的双胞胎姊妹,也没有人不被《心动》里的少年恋情所感动。个人很喜欢两位导演的作品,特别是内心戏的部分随着两位编导的生命历练与经验累积,愈见其情感深度之丰厚与洋溢,剪裁自然,不假雕琢。
 
试问,你会愿意花钱买票进戏院看一对五、六十岁老人的爱情故事吗?或许吧,但听起来似乎有点乏善可呈。不过,如果告诉你演员阵容有:金奖影帝杰克尼克逊、金球奖影后黛安基顿和性格巨星基努利瓦伊,天啊,光是听人名就觉得值回票价了!到底哪谁有这么大的面子能把这几个大牌明星凑在一起,而且还狗胆让黛安基顿还全裸上场呢!不用怀疑,就是编导兼制片的Nancy Meyers,够狠吧!相信我,这绝对不是银子砸下去就办得到的,倘若没有足够说服力的剧本,没有值得演员信任的导演,怎么可能让影帝、影后自愿下海露屁股又露奶呢?

喔…拉回正题,说到《爱你在心眼难开》的片名,其英文片名是Something's Gotta Give,里面的戏中戏把这个故事叫做A Woman to Love,指涉的其实都是同一部戏,Something's Gotta Give意谓着有些东西必须「付出」,是什么呢?这或许是导演希望观众去思考的问题;A Woman to Love则是剧中女主角爱莉卡借用男主角哈利称赞她:「一个值得爱的女人」作为其喜剧剧本的名称;中文片名则是延续《爱你在心口难开》的命名模式,结合了「别被年龄的表象束缚而失去了追求真爱的机会或能力」的引申暗喻。而《20 30 40》则是清楚易懂地表达了三个不同的世代以及女人最黄金的三十年岁月。

相较于《爱你在心眼难开》的演员阵容,《20 30 40》也毫不逊色,除了有三大实力派影后各自串联分演三个故事,还邀请到许多故事中和现实中相同的歌手角色(如齐豫和陈升)并加入时事报导(大地震),无形中增添了故事本身的可看性和趣味性,真假虚实相互交叉重迭,很能唤醒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人们的共同记忆。由于《20 30 40》的演员本身也参与了剧本创作,并加入了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与心情,使得演员更能融入剧本的角色当中。诚如张艾嘉所言:「在电影里面,观众能够看见更真实的刘若英与李心洁。」

精采预告:好戏开锣!

之所以把这两部片放在一块谈,除了某种女性导演特质和女性议题的相近性以及电影的趣味风格让人感觉如此媒合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透过比较两位导演处理女性「年龄」议题的编导手法(主要是在影像穿梭的编剧剪裁上),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投射在两位导演的作品上,以及这类的影响如何反映在其立场、倾向、人生观和态度等方面。

无可讳言的,任何一部电影作品绝对是导演意念的展现,《20 30 40》是如此,《爱你在心眼难开》亦是如此。而一部电影从制作到完成,又是那么的复杂、细微而丰富、多元,没有任何单独面向能够涵盖其它面向或取而代之,也因此,本文选择从比较「抽象」的编导风格,捡拾零碎的片段、意象和内心戏作为「具体」的例证,藉以比较说明两位导演的「过人」(supreme)之处,并把这类的「天才」(genius)拟为其之所以不同于常人的「独特风格」(uniqueness)。为了强调作品为文本(text)本身,若非必要,不特别从理论功夫下手,亦即不采用理论或主义的框架来批判这两部作品,而是去挖掘作品本身的价值、去体会导演的用心和巧思。无论这样的尝试是否能获得读者的谅解,也或许在专业上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在电影制作的部份。然而,倘若读者能以开放的心胸和轻松的心情来看待这篇文章,或视为小品、影评、创作草稿来阅读,从中去思考笔者所带出来的某些严肃却别具意义的课题,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一幕:剧中剧的故事结构

《20 30 40》的故事结构是三个没有交叉的路线,敢采用这样的串联是大胆而新颖的;既没有漫画或改编电视剧《涩女郎》那种硬将不同类型女人凑在同一屋檐下的窠臼或影子,却又同时能不温不火地掌握到起(飞机场下飞机)、承(各自住所)、转(花店)、合(花店周遭、住宅周遭即机场周遭)的微妙连结,特别是张艾嘉和李心洁在花店对望的那幕,充分营造出你我都切身有感的「疏离却熟悉」的都会氛围,内心戏浓而不烈,口白读起来自然不矫做,节奏流畅而明快。除了归功于演员本身对故事的贡献,让戏剧中带有真实角色,真实中带有戏剧渲染,使得《20 30 40》在突显不同年龄世代的独立精神之外,又彷佛带给观众一种层次渐进、心境转换的成长历练,这是导演的独具慧眼和匠心巧思,虽谈不上史诗般的「结构宏伟」或者是「经纬纵横」,但很符合这部片所欲阐述的人生观,属于小品中的代表作,也因为这种形式的剧中剧,奠定了该剧的基调和风格。当我们看到演员的影子,也看见了自己的某个部分,因而不经意和剧中的故事也串联了起来,这正是张艾嘉企图带给观众的「浸淫」效果。就此点而言,张艾嘉所采用的「三条不相交的并行线」故事结构是成功的。

值得额外一提的是,《陌路天使》(Between Strangers)无独有偶也采取了类似的三条平行叙述主线以讨论父女关系,但该片仍很匠器地把三条主线用一个小女孩贯穿,让最后一幕结束于三个女人在机场上碰见小女孩而心有所感转啼为笑的同桌场景,彷佛有「小女孩为女人之母」的一种返朴归真。可惜该片的个案过于特殊(至少对华人观众而言是如此),普遍性较差且有「疏离感」(alienation),不容易唤起观众的「认同感」因而「投入」。

《爱你在心眼难开》的故事其实是针对某个年龄的女性而展开的,导演却巧妙利用母女关系、姊妹关系、老少配、姊弟恋等话题性和切身性的人伦情感,毫不假饰地用剧作家书写自己故事的方式,建构出剧中有剧的「现实生活∕戏剧表演」有趣呼应。根据导演自己表示,原本设计了一场哈利为爱莉卡献唱的求爱桥段,但为了整体风格考虑,最后还是删除了略显冗长的情歌献唱部分,改采爱莉卡为哈利准备旅途所需的「健康餐点」以暗示其温柔的关爱之意,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们知道爱莉卡不仅让哈利在自己的剧本中死亡,而且还安排在第二场就死了,对比效果明显(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失望∕得意」或是欲盖弥彰的潜意识作祟),「Love」is something that got to give 的答案几乎呼之欲出!透过无伤大雅的戏剧讥讽,导演不断地带领观众去思考什么是五、六十岁「老人」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面临了哪些包袱(男性「健康」和女性「青春」尤其残酷的现实问题)?你觉得可笑吗(特别是「威而刚」以及「爬楼梯」的片段有明喻「性生活」的意味)?当我们放声大笑的同时,不也获得了一种心理负担的抒发吗?尤其是爱莉卡衣服脱光光被哈利不经意窥见的那幕,绝对成为日后经典中的经典(或者也可以当作庸俗的商业卖点来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实说,《爱你在心眼难开》呈现的是非常正统的喜剧精神再添加导演一贯的温馨幽默,但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每一个看似即将落幕的结果最后总是出人意表,一转再转,不刻意,笑果却十足。「剧中剧」的故事结构不仅投射了女主角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也将所有人物藉此串联起来并做了适度的转换(主要是「夸大」),以免观众过度投入到角色当中而尴尬万分。「距离感」是导演有心营造的,也透过演员「带罪羔羊」的身分不计形象牺牲,让观众藉由嘲笑以获得某种「替代」的缓和,如同《男人百分百》当中梅尔吉勃逊「出丑百态」,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固然两部作品在结构上算不上全新的创举,谈的也都是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不过却很贴近于题材本身,也给予演员足够的表演空间与演技发挥,此种意在言外且具有言外之音的结构重迭及对比,让剧情不至于停摆而且容许某些意象的一再反复,形成没有压迫感的「母题」(motif),并交织成导演特有的电影风格。以下就顺着结构出发,接续谈有趣的意象呈现、剧情脉络和主题凝聚。
 

第二幕:串联与对比的丰富意象

《20 30 40》是一出由各种「镜象」衔接而成的影片,其中包括了五花八门的家用摄影机、电视屏幕、相片、监视器、后照镜、理容镜子、玻璃、鱼缸等画面意象,带给观众目不暇给的影像串联。举凡装点如花蝴蝶般的Lily、时髦空姐的美丽身影、青春洋溢的歌坛姊妹花,从各方面的小细节来看,戏服以及道具准备功夫足见用心,配乐也很真诚,特别强调现场与原音的Live重现。

女人影像的构成,在《20 30 40》中,可以从比较严肃的角度来谈。大致而言《20 30 40》是一个诱导观众去「凝视」(gaze)的作品。首先这是一个必要的策略,假使一部电影连基本的视觉美感都无法吸引观众,那游戏就完不下去的,连生存都会有问题。然而,在做好「表面功夫」的同时,导演又大量透过不同「镜象」的串联,把观众带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并藉此打破一元观看的视野,让我们进入演员的窗口,再透过各种马赛克(mosaic)的「镜象」回头过来看我们自己,或嘲笑、或省视、或不屑、或同情,任君拼凑。串联的裂解「镜象」一方面象征着女性被不同环境切割而成的不同面貌,无论是公开场合抑或私密空间,然而学习如何坦然地面对自己,无须在意他人的眼光却是导演寄寓在影像当中的母题。

   20故事里的女孩们对于电视画面出现自己的影像是雀跃的;30故事里的女主角却呈现在被人泼水、打破车窗、沉于浴池中、鱼缸被震裂等「游移」(犹疑)的「镜象」当中,并在搬家的镜子中和购买钢琴的鳏夫双影成对;40故事里的女主角最后终于面对镜子大喊「我就是个被抛弃的女人」,泪水于焉停止,展现出全新蜕变的姿态。观众企图(习惯)以单一的「凝视」在《20 30 40》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或许因此让不少人感到坐立不安也说不定。

    声音意象在《20 30 40》中,不单单是配乐而已,也绝非附属于影像之下的配角,相反的,声音在《20 30 40》的重要性,是企图超越影像的「情感」表征。回想那个躺在医院的老妇人,尽管知觉麻木,却能够靠着听觉和外界联络,并成为Lily的绝佳听众(虽然显的有些讽刺)。这或许意味着女人在表象的视觉呈现固然是分割离析的,但听觉的情感内涵与整体性,却是女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独白与感情沉淀,其所呼应的母题也同样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倾听自己的声音与渴望,此乃不同年龄女人所真正联系在一起的脐带。

  《爱你在心眼难开》的影片意象基本上是呈线性的流动,一方面强调贴近角色的真实元素,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失去喜剧的效果,所以演员的肢体动作既不能夸张、面部表情又要有喜感的暗示性,并且为了让剧情更加流畅,同时避免重复的场景使观众感到厌倦,导演总是煞费苦心在每个分镜的拍摄上。从「伏笔」手法的拍摄到每个演员的走位、取景,都隐藏着导演内心所要呈现的作品世界。影片一开始便以光鲜亮丽的模特儿夜生活带出男主角哈利所处的花花世界,接着镜头跳接马上出现哈利和爱莉卡女儿在一起谈天逗笑的花花公子形象,不过导演为了避免让过度的亲热行为影响到哈利和爱莉卡日后的恋情产生,刻意淡化了床上的戏份转而以游泳和性感的比基尼装替代。此外,在哈利与三位女性角色第一次碰面的场景,导演也有意把男∕女之间作一个有趣的对比,营造出「三位一体」的丰富视觉影像。而爱莉卡妹妹身上所著的T恤印着「男孩都说谎」的文字也暗示着一位不信任男人的女性激进者,到了餐厅聚餐的那幕更显现了「女性主义者」以批判立场来看待男女在年龄上不平等待遇的问题。

    简而言之,《20 30 40》在影像的母题上处理上,比较以图像串联和镜像凝视的拼凑手法藉此释放不同年龄层女性的不同性格和相同问题,好比是交响乐团的合奏;《爱你在心眼难开》则是采线性的影像流动方式,乍看之下容易忽略,但其每个符号、动作、表情都是精心设计好的乐谱,如同钢琴独奏一般,所有的音符都必须在同一首曲子中尽情流泻。两者间互有高低之处,喜好则由个人来决定。
 

第三慕:剧情与角色的转折和冲突

在许多影评人眼中,特别是某些女性主义者,对于《20 30 40》的女性角色不是批评流于空洞,就是指责那些女性角色总是脱离不了以男人为归宿的情感向往,例如宛然就写到:「这部电影以女性电影自居,却完全没有触及女性最根本的需要,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只是几个虚假的女性形象,他们拥有令大部分女人羡慕的职业,但导演没有进一步描写在爱情以外,他们如何在这个社会过活,观众只是看到几个自怜身世的女主角在追逐毫不实在的爱情梦,角色的平面和刻板令人质疑导演拍摄这个题材的诚意有多大。最后,它只为观众提供一个圆满的假象,让女人以为「对男人」终究会出现,把女性从坏男人堆拯救出来」[1][1]。

然而,究竟导演本人有无以女性电影自居,以及这些女性角色是否真的如某些影评者所批评是如此的陈腔滥调与空洞,实际上是有争议的。凤毛认为:「…这部电影到底想带出怎样的女性讯息?在这点方面,张艾嘉似乎仍然困惑于应否拍一部女性电影还是彰显女性问题的电影。张艾嘉这种以女性为题材的一贯表达手法,是否已走出了男性的意识价值观,来展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的女性电影呢?似乎还有商榷的地方」。然而,必须反问的是:价值观的好坏难道仅以「男性」和「女性」之区分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吗?女人一定要独立于男性或者一定要割舍爱情或对婚姻的渴望才能够表达女性的独立意识吗?

    很显然地,张艾嘉并不完全认同女性一定要独立于男性才能获得独立意识或自我觉醒,真正的关键毋宁在于「正视自我的情感需求以及心智的成长历程」,如同20岁的小洁经历了青少年那段友情与爱情极度暧昧的同伴关系;30岁的想想总是在爱情与婚姻间徘徊;40岁的Lily则面临失婚后的情感与现实拉锯挣扎。不同年龄的角色大致上带出了女性不同阶段所遭遇的类似问题(不再是实际年龄的问题,而是一种活在现世无可避免要思考的问题),只是习惯采正向思考的张艾嘉,仍以喜剧化的暗示手法,赋予不同故事较为轻松温馨的结局,实无必要以女性主义的观点过度放大结局应该承载的微言大意,或藉以批判张艾嘉的那颗「柔软富韧性」的心。

    严格说来,张艾嘉确实有意透过《20 30 40》来谈女性生命历程中的几个阶段问题,但又希望能扩大诉诸每个观众的普遍性,让所有观众都能从这些女性角色当中获得其中一部分的自我认同,也因此,套句麦克鲁汉(McLuhan)的话来说,张艾嘉采取了「作为陈套的大众原型」编导策略,把一些我们最容易有刻板印象却又最熟悉的角色(明星、空姐、事业女强人)作为观众检索一个新时代女性应具备的特质:一颗敢梦而诚恳的心、敢忘却心理阴影的情感韧性、敢面对社会嘲解的道德勇气,最重要的是:学习接受在成长过程中或好或坏的自己,真正理清自己所想要,并朝着幸福的人生方向前进。由此可知,《20 30 40》透过三个故事的转折,成功地将岌岌可危的「陈腔滥调」化为一个新时代女性的「新原型」,饶富新意。

    《爱你在心眼难开》的主要剧情是放在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这里的「冲突」不是这种恶言相向、拼的你死我活的激烈言语或肢体冲突,而是从一种不熟悉的陌生、抗拒逐渐走向熟悉、付出与接纳的真情流露。这出戏的简单结构也是立基于角色本然的冲突:一个离了婚的有名女剧作家和女儿的「新男友」—一个追逐年轻女人的花花「老头」之间的浪漫爱情喜剧夹杂着女儿与母亲、年轻医生与「上了年纪」的女剧作家之间的多角恋爱,自然增添的故事轴线,主要处理的情节还是在角色身上。也因此,感觉上才应该是处理三个主要角色问题的《20 30 40》,却很意外地是由剧情结构的拆组来奠定整部作品的基调;而原本应该是处理各种具话题性题材的《爱你在心眼难开》却很有趣地将焦点放在不同角色的独特个性上,并由主角们来主导整部戏的脉络及走向。

    毫无疑问的,黛安基顿所扮演的「爱莉卡」是整出戏的灵魂,连影帝杰克尼克逊所扮演的「哈利」都略为逊色不少。基努利瓦伊则被公认是演的很成功的「花瓶」角色,如果缺少由他饰演的年轻医生,爱莉卡在爱情抉择的挣扎冲突,就会一面倒地倾向哈利,而不是那个坠入情网的年轻医生。也因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某种微妙平衡,故事一直要到了最后一刻的尾声才知道爱莉卡最爱的选择是谁。而哈利那段与过去女友们一一告解,最后跑到巴黎寻找女主角的部分,更是神来之笔,颇有《美丽翘佳人》(Sweet Home Alabama)在旧爱与新欢之间不到最后关头,无法得知内心真意的两难处境。

    的确,这两部片在同类型的影片中,不算是上上之选,在编导手法上也无耳目一新的突破创举(不过「惊艳」倒是不少),但却是商业片中难得有质感的作品,也充分展现两位女性导演稳扎稳打的行事风格和清新格局的编导手法,让观众能够一再地细细品味,而她们乐观的天性与幽默的才情,也为她们之间的作品拉近距离,这是两位导演特有的艺术直观和大众美学品味所致,无关于出生背景或环境;比较令人感到巧合的是,两位导演却能够在各自的文化脉络中以及在寻找拍戏素材的过程里,随着各自经历的圆熟,迸发出让人无法忽视的火花,闪亮于一幕幕用丰富影像、意象、结构、角色、剧情和情感交错而成的星空上头。
 

尾声:「反映」与「呈现」的整体风格

    要为张艾嘉和Nancy Meyers两位导演的两部作品作一个风格总评其实是很自不量力而且断章取义的。这就好比是要拿「蜜蜂」和「蝴蝶」而不是「大黄蜂」和「虎头蜂」或「白纹蝶」和「凤蝶」两个同种类的昆虫作比较一样。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愿意回到文章主题—「女人的美丽与蜕变」来轻松谈一下两位导演如何呈现女性影像的身影。

    还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谈这两个女性导演的整体风格好了。张艾嘉比较像是一只忙碌的蜜蜂带领观众去美丽的花丛里寻找甘蜜。我们随着蜜蜂的穿梭,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缤纷的花海,最后才恍然大悟蜜蜂要的是花里头的蜜而非眷恋于美丽的花朵。然而观众却很快意在花丛间的浏览,捕捉自己喜欢的画面,自由奔放。Nancy Meyers的表现,就像一只翩然高雅的蝴蝶,吮着蜜的同时,让观众一方面细细分享蝴蝶与花的甜蜜时光,我们看到了蝴蝶鼓翅的一举一动和花朵的鲜艳色彩,那样的画面是肌理分明且令人陶醉的。

套剧美学上的术语:张艾嘉的美感经验主要是建立在「快感」的「崇高壮美」却不局限于此;Nancy Meyers的美感经验则是建立在「爱欲」的「自然优美」却不执着于此;当然,这是就整体风格而言,从细部角色来看,张艾嘉的女主角有着很东方性格的「优美」人物,而Nancy Meyers的角色则是很西方教养的「壮美」代表;再细部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时期感受以及不同画面的运镜掌握和影像语言的宣示,却又往往发生与整体风格错落、倒置的情形。这意味着两位导演的编导手法是很灵巧多变的。

正如同人有左、右脑之分,张艾嘉和Nancy Meyers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右脑情调的「反映」(reflection)直观以及左脑偏好的「呈现」(presentation)思维,但作为一整体的大脑,不能光靠其中一个脑袋来运作,否则就失去了结合形式与内容的美感经验,亦即这两部作品的独特性之所在。

    谁说女人只能在外在或内在作取舍?谁规定女人为了爱情就必须放弃面包?谁能断言在花朵中快乐穿梭的是一群蜜蜂还是一只蝴蝶?从张艾嘉和Nancy Meyers的两部作品中,我们预见了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不时成长蜕变的女人形象正从远处的花丛中走来,岁月或许消磨了个别女性美丽的蝶衣,却成为永恒经典的画面,而那颗如蜜蜂般敏锐的内心,永远不会感到孤独或空虚,因为女人只要愿意,蝴蝶和蜜蜂的身形可以适时互换,可以是一(one)也可以是多(many),可以是优美也可以是崇高;好比两部风格不同的影片,可以是女人灵魂深处的共同渴望。

漏网镜头:一个笔者的自白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本文的写作比法有意采「对位」的方式不断前后交叉来谈《20 30 40》和《爱你在心眼难开》两部作品,并用电影播映的「幕」来取代一般文章的「段」,大谈故事结构、母题意象一直到灵魂角色和整体风格,带点「请君入瓮」的小心机,也有意规避正式论文的严谨结构,但这并非意味本文是天马行空的大肆议论或是随便表达观点的作秀评论。相反的,本文的结构是调整再三的小心翼翼,也很真诚地探索并分享每一个发现的喜悦。谁说一个严肃的评论家不能够同时是一个保有赤子之心的影迷?!张艾嘉加油!Nancy Meyers万岁!

【原文网址】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50923.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