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十岁- –
作者:袁松巍 2004-11-27 3:35:06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逝去的已经不能追还,但明天他又会怀念此刻的亲切。人总是这样:他们喜欢记住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往事并永远回忆它。而当生活无情地改变或粉碎了那些记忆时,他们又会从生活中再找到一些东西并记住它。这是一种弱点么?也许,人就应当这样,哪怕一次次失望。因为生活中确有真正值得记忆和怀念的东西。
——张承志
不久前,我终于度过我20岁的生日了。那一天的我显得有些有气无力,我从未想到在酒醺醺的头脑中会充斥着这么多沮丧的东西,也从未想过这么快就在这个混乱的我不甚理解的世界呆了20年。那种单纯的对生活的渴望被糊里糊涂的东西远远的隔开着,我不知道那个阻隔是什么。也不知道这种沮丧究竟是因为无所成就还是内心空荡荡的恐慌,反正伴随着东倒西歪的感觉,我要开始回忆回忆那些报废在荒路上的生活了。在这样的有气无力中开始回忆,我不知道我会找出那一点事情会显得我的青春比现在的状态更有意义,也不知道我的青春会在那一种规定中结束。就这样开始着看看吧,如果能看到有趣的事情,便已经足够。
一:兄弟们,我们受骗了
3年前那个有点心高气傲的小子傻乎乎的一脚踏进这个校园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荒山,中规中矩的学生,看起来不像老师的老师,最看不顺眼的是干瘪瘪的刻板的宣传单。这一切显得如此毫无生气,与想象中的那所大学相去甚远。新奇的感觉在被带领着游荡校园一圈后荡然无存。学校里也没有几个人,卖书的地方少得可怜,迎接我们的师哥师姐们看起来虽然热情洋溢,但是眼神里比我们还要迷茫。图书馆座落在小小的角落,据说是临时的,安静得有些过分。甚至在那里,我也没有找到能令我激动的充满智慧的表情。球场上的那几个足球的声音也是单调得可怜,没有呐喊声,没有激动人心的呼喊,一切是如此安静,一切是如此简单。那个夏天的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里静悄悄的躺在了我记忆的角落里,再也没有拉出来过。但是,它却如此准确的定位了这三年来的所有的感觉:无所事事的安静和轰轰烈烈的安静。
段凯,这是在大学生活中最先带领我调侃大学生活的人。在这个家伙充满嘲笑的语调中,我终于有点找到细微的关于大学的感觉了:这所大学的希望出现在离开之后。那时候他的朋友多是些喜欢胡侃而又不知所云的家伙,当时我对他们的博学保持了好长时间的好感,然而现在我又开始嘲笑这种肤浅的博学了。虽然他们后来也成了我的朋友,但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我还是感觉到,平庸已经成为这些家伙前途的代名词。我们都必须得承认,我们并没有理解我们的青春,也没有理解我们的校园。
那时候学校里面的"兄弟酒吧"是我们的乐园,每星期一次的酒吧聚会是我们最为快乐的时光。用老师的话来说,和我一起玩一起笑闹的几个师兄都是有些不服正业的家伙。整天抬着电影理论和这个那个哲学家大侃,顺便拉出某个老师尽情的嘲笑一番。我不得不承认这种软弱的反抗是我们生活的乐趣之一。在内心深处,我们都隐隐感觉到,我们其实过早的产生了失望的念头,以至于这种念头整整折磨了我们全部的大学生活:过早的成见在我们还未来得及理解大学之前便已经占据了心灵里的高地,像一惯倔强的孩子那样,我们都不愿意承认所认为的不值得的东西,不遵守所认为的平庸的规则。这种态度无可避免的使我们的青春向少年时代后退,后退到那种无知的稚气的叛逆,我们无意识的用孩子气来阻挡生活中众多的真相。智慧的光芒在我们眼中,出现得实在太晚。
那一年快结束时我重读了许多高中时喜欢的书籍。我在极力的默默的想告别那种物质状态下的日子,以重读的方式让我找出之前的保有的角度和观念。《挪威的森林》中有些混乱而感伤的青春方式和《李普曼传》中清晰的有力的青春冲击了我。试图诠释青春的书籍都如此含糊的表述着青春之于一个人的意义:它是最美好的,是肆无忌惮的,是迷茫困惑的,愤怒抗争的。然而,最终我都没有办法明确的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我安静的呆在图书馆里企图找到度过青春最合适的方式,望着人来人往的人群会突然绝望的想到过于虚度的习惯已经侵蚀了年轻的心灵。那一年的结尾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有关大学的东西,似乎找到了安慰浮动的心灵的东西,在我渐渐离开带领我进入学校的师兄时,我回归到了对大学单纯的狂想中。那个渐渐逝去的模糊的稚气的脸庞在狂傲之前,从来都是顺应无为的,从来是得过且过的。
我从来也没有想过一个人内心的波动会涉及如此广泛的范围:它改变着行动,改变着方向,改变着年龄,改变着与外界的关系。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快乐对于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不值一提的时候,我们开始着急了,开始焦头烂额的寻找着连接着灵魂的那一点东西。开始看到我们所有的人生都必须做一件事情:找到灵魂的导游,然后和它赌博。完成自己认为的使命,而这使命会让我们觉得人生是如此具有意义。而在这之前,兄弟们,我们被自己骗了。
二:绝望的界限中碰到自由的边际
进入一个广阔的视野是令人振奋的,一切令人兴奋的前景模糊的展现在眼前,他想要得到弄清楚那模糊的,想要得到那想要得,并通过得到的通向更广阔的世界、、、、、、
2003年的春天是我和别人争论最多的年月,老孔总是故作老成的打击这一切,同时他绝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愤青。因为阅读量的增大,我随时都渴望理解到新的东西、看到新的角度、发现没有被人糟蹋过的一小片干地、、、、、、并由于此继续在外表上狂傲的鄙视着所认为庸俗的东西,厌恶那些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
老孔是个有些怀旧的人,对于我们这一群还不知道安静是何方神圣的年轻人来说,老孔是我遇见的最能安静的人,也是才学最好的学生之一。他常常和我讲起刚刚过去的那个时代中蕴含着什么是最动人的东西。由此我们讲到我们这代人:80年代人。在试图讨论80年代这代人时,我感到有些恐慌和底气不足,因为我们实在过于年轻,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来帮助我们挖掘出时代里最核心的含义,按照一般的习惯来说,没有时间过滤的回忆是很矫情的。然而,这恰好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说的年代,我们这一带成长的家伙,似乎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话语被限制的经历:在我们刚刚学会幼稚的思考问题时,互联网已经带给了我们太多的讯息,我们由此被膨胀为无限的:在虚拟中,我们无所不能。
互联网的革命彻底的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它用的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没有规则的方式。因为空间和时间可以随意的被改变,我们对差异性的感觉是如此陌生,同时也么没有哪一代人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深刻更本能的体验变化这词了。不同的性灵的碰撞形成不同的特质,而无限的组合产生了无限的特质。这样说来我们是没有特质的一代,也是没有核心的一代。很多人在还没来得及去体验古典的感情时,便已经抛弃了它,所产生的心灵的形状是无形的变化的不规则的,它可以是希腊精神的复制品,也可是后现代的艺术产物,可以是无知的,也可以是无所不知的、、、、、、我们最大限度的使用着自由,却不知道自由是何物,我们知道的接触的过于广泛,我们是轻灵的一代、、、、、、、。
这样的思考方式整整折磨了我许久,在刚刚进入这种状态时,我何刚入学时一样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所不同是眼前的景象过于没有规则,我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更深的沉迷之后,昆德拉和卡尔维诺的小说唤醒了我:没有规则和形状并不意味着就是无照胜有招,相反是对于自身感情的无知的迷惘。在这个时代,迷惘是最普遍的感情,迷惘足可称之为:网络感情。由于无法看到界限,无法寻到真实的约束自身的规则,我们作为生命的那种忧伤变得如此淡薄,我们作为人的存在被稀释得如此透明,我们似乎能得到一切,但一切又如此不可能、、、、、、。
让我们回归古典的感情是困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只有我们回到那种古典的感情时,我们才能找到我们自身。没有限度的东西轻易的移走了生活的重心,使人毫无理由得飘着。那种迷惘的情绪是伴随着随时的绝望的。当我认真地阅读昆德拉和卡尔维诺的作品之后,我开始学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这两个作家作品里蕴含的感情显然比那种无形的生命形状更酷,更能清理内心。他们是取自于真正的人生的,来自于祖先,来自于古典的感情的。我们依凭此找到我们自身的感情并还原我们自己,也只有当我们触碰到绝望的边界,才能意外的找到真正的自由、、、、、、。
三:焦虑的集合
大三这一年,我开始体验着在我人生中从所未有过的一种感情:我开始为了生活的前景焦躁不安。随着视野的开阔和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对于单纯的想象的思路被迫转移到对生活现状的思考之中。
宿舍最年长的崔每天回宿舍便不断地讲述着教师办公室里平庸琐碎的生活细节,讲述那些生活之下的平庸的欲望。我时常对这种迷醉于琐碎的感情不屑一顾,然而在内心深处,我对那种平稳的生活状态是有所渴望的:最起码可以正常的生活。我又开始迷惘了,我不知道我要如何来改变生活的现状,如何让自己尽快的摆脱生存的压力,如何获得影响力、、、、、、这一切如此真切的扰乱着我的思路,我开始选择,又开始漫无目的的狂想生活的前景,当醒过来之后,又对眼前毫无改变的现状倍感焦虑、、、、、、。
这种感情紧紧跟死了我,我要走出去,我要像被人那样戴上成功的光环。然而,要让事情从狂想降落到实质上的思考是需要内心更多的煎熬的,在这个春天夏天,我不停的阅读名人传记、不停的纪录那些成功人士的秘诀、不停的从他们身上寻找证明自己能行的证据、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扩大阅读的范围、、、、、、然后又在发现一切没有改变时又更加焦躁、、、、、我进入了这种奇怪的循坏,虽然我还年轻。
内心感情的煎熬是容易让人成熟的。在这种感情中我比平时更为迅速的成长起来了。在历经考验之后,我们都开始学会了保持某种限度,我称之为内心需求的限度:我们对世界事物保持某种限度的兴趣,同时又对渴望保持某种限度的克制。这种制约才能真正的帮助我们迈出新的一步。在重读《李普曼传》后,那种清晰的深刻的能力令我印象深刻,培养一种力量是需要习惯的储蓄的,只有在我们日积月累的习惯之下,才能爆发出令人惊异的力量。在未真正获得能力之时,我意识到保持这种清晰地分析习惯是如此重要,它胜过一切软弱的感情,包括没有结果的想象,除了童话。
同时这个时代是令人焦虑的。如果说迷惘可称之为网络感情的话,那末焦虑便可称为我们社会的感情。在焦虑中,我们重新塑造着我们对生活的感情和态度,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起点,到最后我们要完成的是,重新塑造性格。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德写在《克里斯多夫》序言里的句子:生命是一组死亡和再生的延续。是的,我们随时在重组我们自己,然后重组了我们的社会。
四:现实是感情巨大的节约
当所有的感触都退下以后,剩下的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我已经记不清混乱和神经的颤抖在多少个夜晚袭击了我,记不清沮丧和骄傲同时到达的时刻我是如何寻找精神煎熬的应对之道。很多人曾对我无数次频繁的提到责任的准则,然而,他们能理解吗?当命运安排一个人同时接受疯狂和冷静的时候,这个人便开始在责任感和负罪感之间苦苦纠缠。我曾企图以日以继夜的思考和劳动来减轻这种创伤,但是,除了看到更深处的令人绝望的黑暗之外,我一无所获;我羡慕那些阳光下简单的快乐,获得平淡从容的短短数天是在寺庙里,其余的时间里我不知道何时曾对生活满怀敬意。我所负罪的是我最爱的,我所抛弃的是我最珍贵的,我所选择的都出乎预料。
一切意义都是无可追寻的,都是空虚而缥缈的,来自人内心深处辽远的讯息并不能给我们解脱的力量,每一个脚步的推进,都带着反复挣扎的痕迹。现实,如此残酷的在心灵中撕出巨大的伤口。十九岁的托尔斯泰用日记里写下的残酷的行为准则来"守护生活",他在每一天回到孤独里审视生活的时候发现,他的这些准则都成为使人难以入眠的折磨。企图改变生活现状是如此迫切的搅乱着年轻的心,此时此刻我又多么渴望我能明显地进行我负罪的救赎。但是,年轻人,现实是如此有力的左右着我们,它要让我们受尽作为人的痛苦的折磨,我们应该清楚获得智力要让我们付出代价,由此,这一切是看不到安排的游戏,是掩盖在透明的模型里的舞蹈。
力透纸面的生活力度难以在年轻的心灵里迅速的聚集起来想到生活的积聚之处,内心便变得如此惊慌:一方面想要伸张理想,而另一方面则因为长大而触碰到生活坚硬的内核。看似遥远的生活怎么瞬间便已经来到了眼前,摆在我们迷蒙的刚刚睡醒的眼睛中。事实比任何理由更有说服力,我们成长的标准不再是年龄,而是懂得如何正确的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并让这个位置不断地想着更为理想的地方推进。
我们都应该懂得了:现实是感情巨大的节约。我们已经足够的消耗了对于生活的感想和激情,在面对更为广阔的社会之前,得准备好更充足的情感的力量。那些迷茫的忧伤的愤怒的情感已经融化在我们的青春里成为一种异样的特质,它除了可以证明我们欢乐过放肆过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生长追求的力量。每一个经历了并不单调的青春的孩子,肯定会一生都遵守着某种回忆的规则:我们已经快乐的虚度过,现在,是开始奋斗的时刻了。
完:再见,朋友们!
我终于要和朋友们说再见了。对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任何离别意味着伤感,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这明显的是一个告别的年龄,内心的和外部的都如此尊重缘分的在这里集合。或者我还可以称自己为孩子,或者我可以称自己是男人了。作为孩子的那个我也不在天真,他已经在空白处体验轻微的生命轻度了,而这个称谓男人的我,已经开始面临更深的沉重。这种双重的身份辨认让我感到安慰:至少我还能认识出我基本的形状。像几千年来所有习惯思考的人所做的那样,我们在不断地认识自己种进步,抛弃和获取。
说再见是因为我们已经开始相隔,每个人所及的深度和广度读无法相同,在这些差异里,我们真正的体现着我们人生的价值。所以离别是不可避免的,成长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将更多的奔跑在汗水淋漓的年月里,那样的生活前景如此激动人心的唤醒着我们的潜力。或许我们再度重逢之时,我会再写我们的诗歌。那一定比现在感觉到的,更加忧伤。再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