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行时候为了避免等待的无聊,
在偶遇的书店抓本薄薄的畅销书,
似乎正在逐渐成为我的习惯之一。
去上海时候拿了六六的《心术》,
后游北京便取了韩寒的《1988》。
虽然不期会看到他酸讽的杂文,
但正儿八经地读韩寒的文字已是久违。
不知道是忘记他的文风,
抑或是改换了写作笔调,
这个泡在浴缸便读完的故事,
让我不再看到记忆中的犀利与锋芒。
类似“公路电影”的文学架构,
在国内而言相对还不算常见。
就这一点而言,
多少还存着些许新意。
再说到其它内容则是较为平常:
从自我青春的幻灭到他人现实的扭曲,
加上人性的纯良与命运的多舛相交织……
此类的文艺作品实在多不胜数。
大篇幅对年少周遭的回忆,
仿佛是强调本书针对的读者群体是八零后。
虽然引起共鸣便于产生代入感,
但过于刻意的描绘以及主线的零散,
让人难以将文中的倒叙与现实紧密结合。
并且记忆中的人物往往以脸谱化形式出现,
虽赋予时代的烙印却始终难以立体与丰满。
而对现实的描写则偏于客观与冰冷,
仿佛不再是小说与故事,
倒像极了纪实文学一般。
对于现实人物的描写,
也对推动剧情丝毫没有帮助。
偶有往昔风采的亮点,
却也似流星般转瞬即逝。
一个平淡的开始,
一个平淡的旅程,
一个平淡的结束。
【相关资料】
1、介绍@douban
同样读一本书,你说读后感咋差别那么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