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又一个黄梁梦–horan (骆驼)

素质教育:又一个黄梁梦- –

                                      

作者:诸言者     2004/9/18    来源:博客中国

     今日之中国,对教育危机的讨论已然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话题。这一方面说明吾国吾民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中国教育确实沉痼已深、积重难返。在各式各样的讨论中,从应试教育的坏推出素质教育的好几乎成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言说模式,好象不喊几嗓子"拥护素质教育,打倒应试教育"之类的口号就没有资格讨论教育问题似的。但笔者以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这个改革年代的又一个美丽的口号而已!

一、应然目的与实然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所有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上讲,现代教育以培养自由、完整、丰富、和谐的主体人为目的,台湾将此概括为"全人教育"。正是根据这种认识上,人们普遍认为应试教育歪曲了教育的本意,它是"以考试竞争为手段,以满足升学、就业的需要为目的而形成的一套教育机制,其实质和核心,是将培养的目标――人――设定成手段、工具",因此才得出必须否定应试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表面上看是没错的,但却过于简单化。因为它在认定应试教育异化教育目的之前忘了一个问题,即:是什么使中国教育堕落成了应试教育?教育是不会自动堕落的,在教育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社会力量使得教育偏离了自身的崇高目的。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整个社会的权力和利益结构,它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确立一个教育的实然目的来偷偷替换教育的应然目的,并围绕着这个实然目的来逐渐建构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目的的异化并不是教育的过错,而是社会的过错。教育的异化只不过是整个社会异化的一个表征而已。当整个社会不想让人成长为"人"而只想要一批集权体制下的"才"时,你要教育何为?教育又怎能不堕落到应试的程度?

     因此,要推行教育改革、解决教育危机,我们应该具有更宽广的视野,而不是停留在就教育谈教育的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学习陶行知等前辈的教育精神,把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造从新联系起来。不谈社会改造却侈谈教育改革,这种半截子的教育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就是社会大环境决定教育小气候的缘故。今天的素质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半截子的教育改革!

      当社会大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只能是应试教育时,强行推行素质教育,其结果是要么最终失败,要么就沦为一种新的变相的应试教育,即"素质应试教育"。这几年推行素质教育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点。各地都在大量报道校内"减负"校外补、应试与素质"两张皮"的情况,而所谓琴棋书画之类的艺术教育更是让本已超负荷运转的学生苦不堪言。

     按理说,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好评判者。作为父母和监护人,学生家长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这里,根本无需那些改革者们的殷切教导。可为什么好心的改革者们明明已经指出了"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而那些"愚顿"的家长却还要死命地往"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钻呢?此即社会大环境使然!家长们只不过是顺从了这个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他们给孩子加压、让孩子学外语、逼孩子学一大堆的琴棋书画、鼓励孩子考各种名目的证书,他们做的没错!对于孩子的未来来说,这是一个在现行社会大环境下的最优策略。

二、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

      以公正论教育,我们可以从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所谓教育的程序公正就是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公开平等的教育机会,并通过一个公开平等的考试制度获得进一步的教育。所谓教育的实质公正就是教育应使学生都能按照其固有的潜能充分发展成一个自由、完整、丰富、和谐的主体人。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应该能完整统一地实现二者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奉实质公正为圭臬的,它试图通过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实质公正,把学生锻造成自由、完整、丰富、和谐的主体人。但如上所述,教育的目的并不取决于教育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当我们的社会只需要"才"而不需要"人"时,教育的实质公正实际上已经失落了。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半截子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在对牛弹琴。同理,应试教育也无法实现教育的实质公正,但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应试教育却大体上落实了程序公正。最起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现在那些应试教育的批判者,都是在应试教育下长大成人的,他们构成了今天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力军,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而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又有多少有志青年热切地盼望着高考的恢复。正是通过高考,草根阶层的他们得以从牛棚和农田中走向学堂,获取知识,施展抱负。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还真的难得找到几个像应试教育这样大体上程序公正、保证社会流动的社会体制。     

      立足现在,当社会改造无法启动、教育的实质公正已然失落时,我们的教育改革应坚持程序公正优先于实质公正的原则,应把重点放在尽力维持、提高、加强现有应试教育体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减少甚至避免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方面。但很可惜,我们的教育改革者们却一味地标榜"素质教育",热衷于"和世界接轨",把教育改革搞的轰轰烈烈。结果是大学收费越涨越高,寒门学子被挡在了大学校门之外;高考分省命题的试点越来越多,原本就存在的地域歧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甚至有人主张取消高考,笔者不知道没有了高考分数,我们还怎么去公平地录取学生。靠面试吗?靠平时的综合测评吗?在整个教育还处于行政体制之中的今天,这些方法是比高考更公平呢,还是比高考更容易滋生腐败?

三、开眼教育与瞎眼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每一位教育改革者都可以为我们描画出一个宏伟的蓝图。但其实,素质教育很简单,"开眼"即是素质,"开眼"即是人文。所谓"开眼",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观察这个世界,让学生用自己的喉咙自主地说出独立的声音。没有了这种"开眼",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变成孩子生命中了无趣味、难以承受的负累。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素质教育陷入了名实不符的境地。与以往的应试教育一样,它仍然是一种"瞎眼教育"。我们生怕孩子睁眼看世界,因此人为地割裂孩子的精神世界,只敢在自然科学领域培养所谓的创新精神,而一涉及到社会领域则继续让孩子摇头晃脑地背答案。这样的素质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完整的人。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如果我们真的做到"开眼教育"而不是"瞎眼教育",那么学生幼小无暇的心灵自然会生发出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兴趣,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究人世的真善美。而当他们感觉到缺乏探究的手段时,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自觉性就会苏醒。由此,这些知识、技能才能真正成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素质,而不是与生命体验游离的知识。在这种自觉的学习中,孩子的精神才会自由、健康、茁长地成长为一棵伟岸的大树。

      这就是教育中的"育"。"育"是第一位的,"教"是第二位的,"教"是为"育"服务的手段。应试教育把二者的关系搞反了,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也没能理顺这个关系。它们仍然是在沿着"教"比"育"更重要的应试教育轨道运行,因而把改革的重点全放在教材、教师和学校体制之上,却忘记了去真正开启孩子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兴趣。这种以应试教育的逻辑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仍是一种应试教育。如此名实不符的教育改革很有可能成为赚了吆喝赔光老本的买卖。

【原文地址】http://blog.blogchina.com/article_23250.30655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